[浠水] 湖北省浠水县汪岗镇,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,大力推动招商引资,以期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,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。然而,在发展的热潮中,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、居民生活品质,成为摆在当地管理部门和居民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。近日,梅梓山村发生的“水库填埋”事件,便将这个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。

发展蓝图下的民生之忧
据了解,引发此次争议的,是“湖北大凤年出栏100万只育雏鸡场建设项目”。根据项目简介,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.5亿元,占地约95亩,建成后将拥有年出栏100万只育雏鸡的规模,并配套建设综合办公楼、饲料加工车间、粪污处理中心等设施。无疑,这样一个投资巨大的农业项目,对于拉动地方经济、增加就业机会,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当地村民也普遍认同,发展是硬道理,只有经济上去了,大家的生活才能有更好的保障。
然而,项目的具体实施方式,却让村民们陷入了深深的忧虑。据梅梓山新村十三组(原梅梓山村七组)村民代表杨先生反映,该项目在未办理环评报告、审批文件、施工许可证等任何法定手续的情况下,未和村民充分沟通及协商、表决同意的情况下,擅自填埋了世代赖以生存的梅梓山水库,并大规模开挖周边山体取土。

历史水库的消逝与多重风险叠加
梅梓山水库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是村民们一锄一镐开挖出来的“生命之源”。70年来,它灌溉着周边多个村庄的数百亩农田,是当地重要的农业命脉。更关键的是,该水库处于整个村庄的上游,是整个村庄的重要水源地,承担着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双重功能。如今,这片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碧波,被大量泥土覆盖,已面目全非。这不仅让周边农田面临灌溉难题,更让村民们感到心痛——祖辈的心血就这样在一夕之间化为泡影。
与此同时,为获取填埋土方而对山体进行的无序开挖,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代价。大片山体裸露,植被尽毁,水土流失加剧。村民们担忧,随着雨季的到来,这种不稳定的地质结构将极易引发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,直接威胁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如何平衡:发展效益与居住体验
更深层次的担忧,在于家禽养殖项目对居住环境的长期影响。村民们理解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,但他们更关心的是,一个如此大规模的养殖场,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空气质量和居住体验?
据村民反映,该育雏鸡场项目不仅位于村庄上游的水源地附近,其选址还在整个村庄的上风口处,且项目地点距离村庄不足500米。根据相关养殖场选址规范,大型养殖场通常要求远离水源地、位于居民区下风口,并保持500米至1500米甚至更远的直线距离,以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。
家禽养殖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气味和粪污。尽管项目计划建设“粪污处理中心”,但其处理效果、是否会对处于下游的水源和土壤造成污染、以及日常运营产生的气味是否会随风影响村民生活,这些都是居民们最为关切的问题。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为代价。村民们认为,在引进这类项目时,不仅要考虑经济收益,更要充分评估其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的长期影响,并与村民进行充分、透明的沟通。

村民呼吁:让发展更具人文关怀
面对眼前的困境,梅梓山新村十三组全体村民已联名向相关部门反映,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此事。他们希望,有关部门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,也能看到老百姓对美好家园的朴素情感和对健康环境的殷切期盼。
他们真诚地期盼:
立即停止一切不合规的施工行为,对被破坏的水库和山体进行科学评估。
还原生态,追究相关责任,并责令涉事企业承担起应有的生态修复责任。
透明沟通,将发展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估公之于众,让村民有知情权和参与权。
村民们真诚地呼吁:“我们支持家乡发展,但希望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、有温度的,是既能带来‘金山银山’,又能守住‘绿水青山’的!”他们期待,一个既能让经济腾飞,又能让居民安居乐业的“美丽乡村”画卷,能在浠水汪岗真正实现。
免责声明: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,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平台及媒体无关,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。